一聚教程网:一个值得你收藏的教程网站

热门教程

PPT需要学习的思维模型介绍

时间:2022-06-27 09:52:57 编辑:袖梨 来源:一聚教程网

在对于PPT的学习中,相信很多人对于思维模型的理解还不是那么精简。但是PPT的思维模型确实学习的重点。这里文章就给大家具体介绍下对于PPT思维模型的学习,对此还不是很熟悉的下面一起来了解下。

PPT 应该怎么学?

PPT 有太多的东西要学,但掌握再多操作技巧也不能成为高手,PPT 更重要的是传递想法,或者说——如何让观众接受我们的想法。

成年人的学习,重要的是“求道”,找到最高效的思维模型。

思维模型对了,你就能找到可以自我进化的成长方式;否则,技巧会的越多,可能错的越离谱。

今天分享我认为最重要的 3 个 PPT 思维模型,分别是:用细节塑造认知、用预期找到逻辑、用设计强化重点,希望可以给你带来启发。

第 1 个思维模型:用细节塑造认知

有太多事比 PPT 本身重要,如果能充分展现个人魅力、打通和观众的心灵世界,你和观众的沟通会无比顺畅。

今年4月份,我参加得到 001 号知识发布会。见到了投资界大隐隐于市的高人——徐小平,当时我坐在他右后方。

徐小平晃晃悠悠登台,看上去不太正经。然后面对罗振宇喊话:“罗胖不让我用演讲稿,但是我偏不。现在直播,我已经拿上来了,怎么样,你也没有办法把我赶下去。”

他每讲完一页,还把稿子朝天空一扔,非常潇洒。我当时的感觉是——这是哪来的老顽童啊……

这样的形象,会让观众觉得不专业吗?我认为并没有,反而瞬间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人们愿意相信你的 PPT,首先要接受你这个“人”。


雷军和罗永浩的品牌输出

小米缺货为人诟病,说雷军耍猴。雷军在发布会对此几番调侃:“社会我雷哥,人狠货不多”。一下就让观众觉得——大家都不易,原谅他吧!

罗永浩一直说自己是偏执狂,为什么?因为偏执狂做出来的产品才是好的,才值得我们花钱购买,这一切当然也是为产品做铺垫。

◇◆◇

在信息如此爆炸的当下,观众的注意力严重稀缺,我们必须用细节让观众形成认知、应对复杂的世界。

范海伦的巧克力豆

著名摇滚乐队——范海伦在演唱会前,会与主办方签一份合同,有一条不通情理甚至是苛刻的条款——必须在后台放一碗巧克力豆,其中不能有一颗棕色的。

为什么定下这么变态的协议?只是耍大牌?

多年之后乐队主唱说明了原因:一场大型活动,有很多复杂环节和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我没办法一一去验证,只能通过这一碗巧克力豆来看主办方有没有把要求做到位。

其实大家都一样,喜欢用细节验证复杂的世界,然后贴上标签。

同样,PPT 只需承载最重要的内容,找到最能说服观众的细节,这是我们逻辑梳理的前提。


第 2 个思维模型:用预期找到逻辑

接下来的思维模型,是关于 PPT 逻辑梳理。

很多同学觉得逻辑很难找,其实无非就是想明白说什么不说什么;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哪些要忍痛割爱、在哪里总结、过渡……

PPT逻辑梳理没有万能套路,需要我们洞察观众心理,并迎合他们。


听上去有些玄妙,我们来看个例子。

乔帮主和 iPhone 初代发布会

2007 年,苹果发布一款伟大的产品—— iPhone。

他一上来没说屏幕、CPU、内存容量、电池……他说的是——今天发布三款产品,第一款是搭载了触摸屏的 iPod,第二款是划时代的 Phone,第三款是随身携带的智能上网设备。

不讲那些观众不关心的参数和指标,他用几句话就勾起观众兴趣。随后他说,这三款产品其实就是同一款产品,它就是 iPhone。

很复杂的产品,用三个功能组合说明,观众立刻尖叫雀跃,满怀期待!

乔布斯找到了单点突破的逻辑核心,用好开场洞悉、解释了观众的疑问,我们构思 PPT 也需要这份极致的洞察力。

“花半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时间都看不清的人,注定过着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

乔布斯作为伟大的商业领袖,能够在每次商业变革浪潮中,准确把握用户诉求,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巅峰时刻,在这份洞察力之下,他的演讲只是顺手而为罢了。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页 PPT 出现时,现场很多同学拿起手机拍照,情不自禁发朋友圈。这句话、这页 PPT 击穿了你的心智(俗称扎心)。

如果我们找到能击穿心智的观点,自然能让观众顺着你的逻辑,逐步展开。

怎么找到这个点呢?能不能找到最最最重要的内容?如果你找到了,那么恭喜你,这就是你的逻辑起点。

小米 MIX 2 发布会的重中之重

9 月 12 日,小米召开了一场发布会,发布了多款产品,其中有一款就是全面屏手机,小米 MIX 2。很多人说小米悲剧了,因为 9 月 13 日苹果就开发布会了,也会发一款全面屏产品。这不是撞枪口上了吗?其实未必。

小米在这场发布会上会发布多款产品,其中重点当然就是这款手机。重点中的重点毫无疑问,是这块惊艳的全面屏。那重点中的重点中的重点又是什么呢?

雷军说,我们一年前发布了小米MIX1,开创了全面屏这个概念。

他说当时谷歌不同意使用新屏幕横纵比。 小米高管飞去谷歌谈判,后来谷歌被打动了,允许他们运用特殊屏幕比例来开发手机。

雷军言外之意是——就连全面屏这个概念都是小米提出的。在他们发布之前,全面屏并没有很高的搜索热度,而在他们发布之后,全面屏才逐渐引爆了市场。


为什么雷军要把先发优势作为最最最重要的重点呢?

特劳特的《定位》堪称营销圣经,其中有这样的观点:成为第一是品牌进入用户心智的捷径,所以领导者的策略就是把自己定位为某个领域的第一名。

小米顶住苹果的压力,是为了占领用户的心智,对于小米来说,成为那个全面屏的第一,是重点中的重点中的重点。

◇◆◇

单点突破,意味着找到了逻辑起点,如何沿着最核心的观点继续展开?

我们思考一个提案的场景:合作伙伴为什么选择我们?我想可能是由于产品性价比高,也有可能是因为我们的独一无二,还可能因为长期合作信赖基础好……

逻辑没有标准的范式,不同的重点要用不同的逻辑去展开。如果重点是产品的独特性,那么你肯定要尽快说独特点是什么、如何稀缺、能带来什么……

最后,千万记得补充一点——产品其他的方面也都不差,这就是单点突破后的面面俱到,要解答观众的所有疑问。

乔帮主抛过的一个梗

我们再回到这场发布会。如果现场的观众看到这三款产品可以组成 iPhone,你当时会想什么?你最想了解的会是什么?

没错,应该是外观——一款产品又是 iPod、又是电话、又是上网设备,它长什么样?但此刻乔布斯并不想揭晓外观。带着观众心中的疑问,他是怎么做的呢?

他抛了一个梗,说这就是今天要发布的产品——

当然,所有观众都知道这是个段子。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化解了观众心中存在的疑问、回应了预期。

当一个人登台演讲,最先要介绍自己,这个约定俗成的流程是谁规定的?这其实就是在回应观众的心理预期,开场时观众最想知道——是谁站在这。

有没有先介绍内容,再介绍演讲者是谁的场合呢?当然也有,融资路演很多时候都是最后讲创始人团队的——你是谁不重要,先给我把项目说清楚。这都是由观众的预期来决定的,所以我们需要洞察观众此刻的想法,用好的内容产生好的逻辑。

我们来看一个苹果发布会的负面案例——

iPhone X 的面容解锁功能

苹果发布了 iPhone X ,第二天早上各种段子迎面袭来,很多是关于面容解锁功能的。

例如:是不是拿张照片就能解锁了?是不是韩国人和网红能够互刷手机?我睡着了以后老婆拿起手机对着脸刷一下,是不是就能买买买了? ……

其实 iPhone X 的前置摄像头解锁是这样刷脸的——

它录的不是一个平面的形象,而是 3D 轮廓。

那照片、网红和韩国人的疑虑肯定没有了……iPhone X 还有一个功能——注视摄像头才能解锁,也就是说睡觉被人刷开的可能性也几乎不存在了。

只需把这个动画在发布会现场播一遍,可能用不了半分钟。但观众对于安全性的预期没得到回应,会导致误解,苹果也因此付出了巨大的营销成本。

第二个思维模型分享的不光是逻辑梳理的思路,重要的是我们洞察观众时的心态,同理心才是 PPT 制作最难的底层心法。


第 3 个思维模型:用设计强化重点

第三个思维模型是关于看得懂、看得到、记得住和愿意看。

我们希望观众看到 PPT 之后,能够看懂记住,但是更多时候,观众根本不愿看你的 PPT、更看不到重点,这才是我们需要解决的、更加前置的问题。

这种文字密密麻麻的 PPT,你可能经常见到,这是一页融资路演类PPT,如果我们试着去把没有用的内容删掉,可以删掉哪些?

市场概况可以不用对吧?如果你要保留的话,至少把全国去掉吧,因为没有驾校是跨国企业。

我国驾驶人数量每年呈递增的状态逐年上涨,难道每年吊销驾照的人比考取驾照的人还多吗?不可能的,所以这是通识类的内容。如果你放上了一句废话,会让观众觉得你没有脑子。

1500 亿是用来论证市场规模的,要保留,机动车驾驶人数量超 3.2 亿……你说的是汽车驾校,扯什么机动车?这句是与主题无关的内容,果断去掉。

再往后,驾驶人占我国总人口的 18%,发达国家占 60%,这个好像是有用的,能侧面论证市场前景广阔,保留。

但是这句话呢——全年新增汽车驾驶人 3000 多万,与 2014 年相比提高 2.23%……这句话要去掉,因为增长率太低,不能让观众产生想投资的欲望。这叫做论述性不强的内容,也是需要去掉的。

最后两句,也是与主题无关的,去掉。

所以我们要去掉的是通识类的、与主题无关的、论述性不强的内容。这三个原则同样适用于其他元素的处理,再借助图片、图表、动画辅助呈现,比如说这样——

我们对这页 PPT 做了什么?先找到希望让观众支持我们的行为——也就是投资,再根据这个行为删减内容,最后合理呈现。


为什么我们本能的会喜欢这页PPT呢?因为这页PPT的表现形式,更符合人类接收信息的潜意识。

◇◆◇

是不是每个人的潜意识都是一样的呢?我们对于视觉化的信息更喜欢什么样的内容?

请告诉我你刚才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为什么马云在右上角你还是立刻看到他?(因为有钱……)

所有人都有几乎一致的本能——关注面部、危险、性……

除此之外,我们还会关注动态的、明暗深浅悬殊的,关注图片胜过文字……如果这些都没有找到,还会本能看向左上方,这都是观众的潜意识。

对于 PPT 来说,迎合这些潜意识,我们要做权衡——权衡内容和表现形式、场景和受众、制作和表达,以及权衡什么叫少什么叫多。核心原则只有一个,要让观众第一眼就看到 PPT 上最重要的内容。

这页PPT你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车!但底部的白字才是最重要的,在短暂扫视之后,视线才落在底端。

我们怎么让它更符合潜意识?把车淡化,把关键信息放到前面,把内容提炼成标签或关键词,放大文字加颜色——


我相信没有任何悬念,你会第一眼看到最重要的关键词。

为什么有些同学喜欢把关键结论放在 PPT 下方?可能是由于 Word 思维已经深入人心,喜欢先1 2 3 4,再说所以怎样怎样……但是 PPT 要把这种结构反过来,你要先说论点再说论据,提炼关键词,将这些重点信息前置。

◇◆◇

我们在工作中,似乎也不太常用刚才这种 PPT,工作中常用的 PPT 是这样的——

刚才的 PPT 适合面向用户宣导,而这样的 PPT 适用于组织内部沟通。

如果你在组织内部沟通使用了前面那样的 PPT,领导可能会认为你工作量不饱和……

大家想一想,背景为什么要放一张图片?因为观众可能不知道我们是做什么的,需要阅读的氛围。如果是公司内部的项目沟通,大家都知道公司是做什么的,白底黑字最合适。

可见,这里去掉了图片,也是去掉了通识类的内容。刚才我们说过了,不光是文字,图片、图表、动画、形状等等,都要找到通识类的内容,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和论述性不强的内容,把它果断的去掉。

◇◆◇

那 PPT 是不是越简单越好呢?当然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不是形式上的极简,而是要让观众的认知路径最短。在合理的情况下,放上汽车是对的,在更多的情况下,白底黑字有它的存在意义和价值。我们要根据场景和受众找到最合适的做法。

关于化繁为简我总结了三个比较重要的原则,第一条我们已经提到了好几次……第二条原则是说化繁为简要依赖于受众的经验。

第三条很重要,是很多同学忽略的,我们说的化繁为简其实强调的是结论和感觉,而不是“过程”。

什么叫过程?我们来看这种PPT。这是一种典型的,在强化过程的 PPT ——


企业孵化,放张孵蛋的图片。这显然不对嘛,因为大家都知道什么叫孵化,这个词要你介绍吗?

我们需要介绍的是这个孵化项目效率很高、成功率很高。我们需要传递的是一种很高效的感觉,而不是描述这两个字——这是“过程”。

分享几页传递感觉和结论的全图型 PPT 案例,就像“一路狂奔”的重点是飞速的感觉,而非“狂奔”本身。


◇◆◇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是奥卡姆剃刀原理告诉我们的。

以表现形式来说,刚才那页 PPT,有什么是没有必要存在的实体呢?颜色、图片的不同形状,甚至 3 6 9 三个月份的字号大小都是没有必要的,我们要找到这些没有必要存在的实体把它去掉或弱化。

我们不妨再想想,上面这页 PPT 的背景——这个剃刀是否保留?

如果没有这个剃刀,你可能对这个原理的印象没这么深刻,但如果大家都知道这个原理,它就是不必要的。这就是根据受众经验,找到他们通识类的认知。

再来看这页 PPT,这里的外文是不是必要的?——

很多同学认为不是必要的,去掉会更加简洁。但是我给你们另外一个思考维度,这些外国文字放在这里有什么好处吗?有些同学说高大上,没错,大脑会本能的把外文当成图片。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放上拉丁文会让观众认为这 4 个观点不是凭空捏造的、是有原理背书的。这是不是也是这些拉丁文存在的意义?我们要仔细去洞察,PPT 上的每个元素到底起到什么作用。

◇◆◇


我们想想这个小问题——

“共享经济分离所有权和使用权。”如果把这行文字做成PPT,有一个是大字体,有一个是小字体,你会把哪些文字放大,哪些文字设置较小呢?

我们怎么来考虑这个事情呢?原则很简单——观众认为是通识类的内容,我们要淡化。这一句话中哪些是通识类的内容呢?共享经济大家都听过很多次了,但是对共享经济的这个解读是新的观点,所以 PPT 可以这样——

为什么加张图片?是因为演讲者——5 分钟商学院主理人刘润老师说:ofo 在很多人看来是“出租”,但它提高了资产使用效率,也应是共享经济范畴。

于是这页 PPT 加上 ofo 图片衬底,是为了对这个观点形成直观印象,这些都是基于对信息的思考(通识 / 关联 / 论证性),再完成 PPT 设计的。

这是某款手机的发布会,来总结这款手机的主要特性。这样的做法是对的吗?

我承认这些图标很好看,但是对于手机来说,最重要的图片应该是外观,放这些图标,其实并没降低观众的认知成本。

所以应该放手机的图片,化繁为简。

这页 PPT 里的图标是有必要的吗?

很多同学认为可以,但我们想想,如果这页PPT没有图标会是怎样的情况?

如果这页PPT没有图标,潜意识会告诉你——这是一大片文字,你不愿去看。

加上了图标,在美化之余,它让观众接收到了——哦,这里是 5 点信息,信息量有限的,我愿意看看。

我们在做 PPT 美化时,不能只考虑美观,应该想想每个元素起到的作用,它是怎样与观众的潜意识相关联的。

只有迎合了观众的潜意识,才能做到真正的化繁为简。


我的 3 个思维模型就分享到这里,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些优秀设计作品。

这 5 大科技公司市值涨的很快,但观众不知道涨的是多是少……这两个图表告诉观众——涨的市值相当于全美 10 家科技创业公司的市值总和,观众自然秒懂。

这是用类比的方法来呈现观点,我们要把枯燥的或者观众不太了解的数值转化成已知的内容。

怎样更好的将信息转化成已知的内容呢?能不能做到场景引入很重要。

我曾经辅导过很多创业者做融资路演计划书,我和他们说,内容要大刀阔斧的减,10 分钟内把项目说清楚。他们说这不可能,项目这么复杂,如何用十分钟说清楚?

这是一个学车平台,它把观众引入到了一个场景里——当你学车你会怎么做?

但这些信息分散、不能集中获取,所以说学车是否也需要一个信息平台呢?

接下来是一组类比—— 出门吃饭,我们能想到大众点评;那能不能做一个类似的学车信息平台?

这就是用类比和场景化的方式让观众对你的创业项目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你不用说我们这个平台可以打分,也不用说这个平台可以看地图、写评论……你也不用介绍其他功能,观众们都知道了——就像用大众点评找餐馆这样,可以找到心仪的驾校。

再分享一些大家喜欢的干货,刚才的 PPT 有很多图片,很多同学可能也发现了,做好 PPT 不难嘛,找对图片就行。

但什么时候适合放图片,什么时候不要放图片,也有很多讲究。我认为有 3 种场景离不开图片——分别是在宣扬价值观、描述重要结论、倡导行动的时候。

我们来看几页对应的案例,有广告之嫌,然而并不是。


这是小米电视的价值观——

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图片,就没有这种强烈的氛围。有了图片,你会对它的价值观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下面这张是关键结论,如果没图片,你也不会留下印象。

倡导行为,想让观众买买买,怎么办?当然是看一看产品长什么样子。如果没有图片,你会跃跃欲试吗?

所以,价值观、结论和倡导行为,是我们最好能够配合图片进行论述的内容。

带着我们刚刚说的思维模型,再去看那些不错的 PPT,你会发现所有的设计元素都是辅于内容和情绪的传达。

为什么要用红色呢?因为红色有激情;为什么会用金色呢?因为金色表现了招商的属性;为什么要用斜体呢?因为斜体有速度感;为什么要用格子旗呢?也是为了营造阅读氛围。

没有任何一个技巧是白白存在的。如果它真的存在,你要考虑的是把它删掉,做到化繁为简。

最后几个小建议。首先,PPT 操作技巧真的不难;第二,细枝末节不要过于纠结。 第三,真诚理性的换位思考,胜过一切套路,PPT重要的是同理心。

我希望能通过今天的分享,扭转一些同学对于 PPT 的固有认知。你们可能会觉得职场类 PPT 不是这样的,要有很多文字,但这真的对吗?能不能把职场 PPT 做的和发布会一样美观呢?能不能用一两页全图型来表现核心观点呢?

当然可以,只要你见过了,就能够做到更好。

PPT 和演讲是很好的能够与世界沟通和输出的方式,PPT 也是我们可以用来改变世界的重要手段。希望大家改变自己的思想之后,用PPT也能更多的去改变别人。能够让我们的观点更好传递和传承。

带着我们的思想,用 PPT 去改变这个世界!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