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下载
热门教程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国旗下的讲话-让自己拥有一颗与美结缘的心
时间:2022-07-01 00:20:34 编辑:袖梨 来源:一聚教程网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受学校领导委托,值此学校年度艺术节落幕之际,与大家来谈谈美。虽然心中颇有几分惶恐,但还是很高兴与各位同仁与同学一起,探讨与美相关的话题,尤其面对处于成长中的长郡莘莘学子,我觉得今天讲话更多的是一份责任。
中国有句俗语,“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句话常常会被解读为人生来就具有爱美之心,甚至具备足够对美的把握能力。其实,美不是生而知之,而是需要学而知之的。所谓人皆有之,应该是理解为:大家都有追求美的权利与可能,但是绝非人人自然就懂得美。
或许有人先天艺术天资确实好于常人,也必须要在后天通过自身的诸多努力,才能更为深层本质地懂得什么是美。严肃意义上谈及的美,是人类文明的艺术进程中几千年来积累的文化结晶。依赖所谓的艺术天赋,你最多只能领略皮毛,断然进入不了高级的艺术殿堂。
西方雕塑大师罗丹有句大家熟悉的名言:“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艺术家的话其实没有说完,什么人才会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呢?身边很少有人去追问这个潜在的关键问题,如果要道明其中真谛,我觉得应该再补上一句:更为缺少一颗追求美的心灵。
中心话题就此凸显出来了,怎样让自己拥有一颗与美结缘的心呢?这个问题其实很大,涉及的层面很多,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只能给同学们开开窗户,指指方向。更多的路需要大家以后去践行。但是我坚信: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 ,如果能提早知道一些关于如何与美结缘的要义,以后或许就会更容易迈进艺术的圣殿,深度领略人类文明中曾创造过的艺术成就,深刻体验大千世界中蕴藏着的美丽万象,更重要的是领悟一种生命的艺术境界。
谈到如何拥有追去美的心灵,一定要“真、善、美”一起来谈,不但因其彼此关系紧密,更是存在层层递进,不可逾越的内在联系。国人现在对于“真美”、“大美”普遍感知越来越麻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对于“真”的内在追求越来越远淡漠,因此也就失去了美在内心存在的基础。
如同做学问,所谓学问不求不可以得。今天我们的人比较厉害,很多人都是父母求着大家来学校学。这样怎么可能学到高境界呢?一开始就方向错了。
那么什么人才会去用心求索真理呢?应该是那些更有“心力”的人。“心力”,这个词并不是今天衍生的新词,古人做事时也常会会感叹“心力不济”,而做艺术的人极为讲究的就是“心力过人”。
上周末,带美术课外小组的学生,参观了黄永玉老先生的展览《我的文学行当》。很佩服这位年逾九十的老人心力过人、精力过人、才情过人。众多展品中,对老人戏画的一组配有文字的老鼠图印象颇深。其中一幅是一只老鼠在大吃老鼠药。配上文字:老鼠药就是用来吃的;另一幅是一只老鼠在玩捕鼠夹。配上文字:捕鼠夹就是用来玩的。先生一生历经磨难,如果没有画面上那种天不怕、地不怕的心态,没有那种敢于质疑一切事物陈规的心理品质,先生早就被生活打垮了,绝不会成就出一代艺术大家黄永玉。
前段时间,一位十八岁少年在省内举办了一次影响颇大的速写画展,身边听到的几乎都是对少年的赞美。但是看了他的全部展出作品后,我却不能说服自己更多去肯定,而是更多担心少年未来成长中可能存在的种种隐患。
说实话,从专业高度讲,少年的速写“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是画面上可以分明看出一种“习气”,这个对于未来的艺术发展与超越就是一种大障碍。艺术中最大的习气,就是对面特定对象不真诚的个性习惯替代,特别想要体现所谓个性风格。从他线条处理与画面经营中,流露出画者内心的狂躁轻率与不够真诚,如此下去,画得再好,将来也只能成就一种看上去挺美的俗品,失去展现个体生命对应万千物象,表达真情实感的可能,最终与大美无缘。
由此,我又想起了一则艺术家成长的故事。两个小孩自幼学画,其中一个画的每张画都被家人装裱以作品展出示人,小孩很早就获得了天才小画家的赞誉。另一个孩子的画其实也不错,家人却从不轻言他画得有多好,更不会去装裱展出,而是帮助他发现画中的不足,甚至鼓励他把自己认为不够好的画丢掉。成年后,那位天才小画家在美术上再没有任何建树,而从未展出作品的那位小孩,却成就为一位优秀的画家。
虽然故事的真假我们难以去考证,但是其中透出的道理却值得我们深刻反思。过早成功,对于一个追求艺术的人来讲,往往不是件好事。尤其是少年成名,你的心智需要同样提早健全与强大才行。太多人因“心力”虚弱,失却坚持追求真理与超越的激情与意志,从而走上一条平庸之路。
那位“屡败屡战”的少年,一定是因为内心有着更高远的艺术追求,所以敢于面对自己的一次次不足并坚决改正。这需要多大的心力支撑呀,假以时日,他不成功那才奇怪呢?
让我们再接着深入探讨下去,锻造一颗与美结缘的心,需要对应具备怎样的心力结构呢?
首先需要纯净如水而又激情四溢的心灵,同时还要是志向远大而又吃苦耐劳的胸襟。湖南人历来“霸得蛮”,被称为吃苦耐劳的典型,湖南走出去的画家中,白石先生就是这样的艺术大家。九十岁的白石老人依然能兴“衰年变法”,创出一片全新的艺术境界,这需要怎样强悍的心力去支撑呀。
无论是黄永玉,还是齐白石,这样的湖湘艺术骄子,都是自己从中国传统教育熏陶中走出来的。他们都没有正规美术院校学习的经历。前面提到对美的把握不是天生具备的。这里再强化一个观点:现代艺术院校的学习也不能简单等同于通向艺术殿堂的直通车,关键要看你具有怎样的心力结构与水平。我们的现行学校教育环境下,真正的艺术大师很难再产生。其中原因是什么呢?
我深信艺术是不可以被完全传授的,能够传授的大多只是技术。古人所说,技艺,也可以看出也认为技术只是艺术的基础,不可以替代艺术的领悟。
几周前,学校教工大会上,听到有学习江浙名校办学经验的老师发言中,提及当地名校更为推崇的教育理念大都是前辈教师的言行。这个就很好,其实那些前辈遵循的方法,又都可以上溯到古代圣贤的学术中寻觅渊源。尤其是孔子的教学相关美育学说。
今天我们谈美,也想引用先贤孔子的学说来说证一下,《大学》中开篇就阐述了为人、做事的大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中追求的止于至善,与科学研究中讲究的追求真理,与艺术创作中追求的走向极致,都是一个层次的生命境界,都是以不断追求真理为本的表述。
这里说的大学与今天的大学不同,更本质的含义是指高层次、大格局、大境界的学问,而不局限于学历阶段与知识层次。正因如此,对于处于成长关键期的高中学生而言,尤为有益。
我们经常讲性格决定命运,真正具有艺术追求的人,一生都会在艺术世界中追求超越;一个真正具有科学精神的人,一生都会在科学未知领域中探求真知,他们都是马斯洛心理学研究中谈到的那种能够自我现实的人。艺术与科学看似处于感性与理性的两极,但是真正的科学家与艺术家在心理品质上其实是非常靠近的,甚至在思维品质上也是非常靠近的。
无论从事科学研究还是艺术创造的工作,只要期待到达一个更高的高度,就离不开求真务实的心理基础。这是成就一个人优秀的根本。好多人不理解艺术创作的严肃性,更不懂得探求真美需要付出的巨大艰辛与勇气。
所以真正与美结缘的人,就是那些在心底树立起追求真理大旗并终身坚持不懈的人。社会上种种伪艺术及其伪艺术家,都一定是在起来很美的形式下,缺乏一颗追求去伪存真的心。人群中,为艺术者更为需要心灵的纯真与高贵,能有此品格者,方可期待在艺术道路上创出一片真天地,创作出可以被世人传颂的艺术,而不是醉心于一些欺世盗名的媚俗或为媚雅之作。
《大学》开篇中接下来还有这样的阐述:“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这段话看似没有谈美,只谈做人的道理,但是为人为艺,同乎一理,古人修身的智慧同样也是追求美必须遵循的根本。很多学生初学美术,就是心不够正,意不够诚,不肯老老实实去观察与比较分析对象,更多只是有意无意间凭主观臆想与印象去绘制对象,因此很长时间内都难以有大进步。其中首先是要解决“正其心”的问题,感受到不真实的东西,你怎么能敷衍自己画上去呢?如果敢于与对象“较真”,非要从对象的比较、观察中看出足够的感受才去动笔表现,大多数孩子学画都可以学得很好。
谈到如何构建“心力”的理想结构,孔子《论语》中有极为精彩的论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教导我们:立志是做人、做学问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失去对真理的执着,就容易迷失大方向。做人与做学问都要志存高远,这就是“志于道”。
从事艺术的人,应该敢于有成为大师的志向,不管最后是否可以达到大师的艺术高度,都要敢于对于自己的人生“亮剑”,以高的目标约束,作为自己言行思考的准绳。那么最终成就的艺术高度就一定不会低下。
“据于德”,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要从人道起步。所谓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从道德行为开始。“据于德”是为人处世的实在行为,古人解说德就是得,有成果即是德,孔子告诉我们,思想讲究志于道,行为必须依据德行。
“依于仁”则指对内注重内心的修养,对外表现对人对物的爱心。有了这个爱心,最终就可以成为一个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真人”。
“游于艺”中的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孔子当年的教育以六艺为主。转换成今天的说法:“礼”,几乎包括了哲学、政治、教育、社会等所有文化。音乐、美术等都属于乐。“射”,指射击、击技等能力。“御”,包括驾车辆、飞机、机械等技能。“书”,特指文学方面及历史方面的人文知识。“数”则特指自然科学方面的理工知识。
孔子认为:凡是人才的培养,生活的充实,都要依六艺结合修养,不可偏废。圣贤智慧确实太高了,首先是与美直接相关的“艺”涉及层面远远多于我们今天的教育认知,另外一个更高的理念在于是把艺建立在志向、道德、仁爱的基础之上,这个才是培养学问大家、艺术大家、美术大家的方向呀。
我们过去倡导的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劳”很有深意,与古人的君子修身要点有着直接渊源。其中德也是第一位的,所谓“厚德载物”,对于德的忽视或者理解的偏差,很有可能成为对于美探求、感知与表现的直接障碍。有德之人,必是求真之人,一个个懂得追求真理了,也就有了追求美的扎实基础。
最后,我想把话题拉回到日常生活中来,美学大师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美就是生活”。理解这个美学判断很重要。这个审美判断表面的意思应该只是说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或者说生活才是产生美得源泉。一是艺术的第一目的就是再现现实生活;二是艺术的作用就是用来表现生活。再深一层体会,尤其有过深刻艺术实践体验的人们还可以感受到一点:只有学会在平凡生活中去发现美、运用美、表现美的人,才会更懂得真美。
如果一个人不能真诚地热爱生活,怎么可能与美结缘呢?一个人不能高举求真务实的大旗,,怎么去深刻体会生活中的美,真诚去热爱生活呢?最终,知道心力的重要,却不去努力建构更为合理的心力结构,怎么可以拥有足够的心力呢?好了,今天的话题该结束了,这只是一个开头,因为,探寻美的道路必须都要大家自己去走,如果你有对美内心执着的渴望,请相信:悟性,就在你的脚下!
相关文章
- 《彩色点点战争》推图常用三大主c玩法详解 01-23
- 《燕云十六声》池鱼林木任务攻略 01-23
- 《大连地铁e出行》查看行程记录方法 01-23
- 《明日方舟》2025春节限定干员余角色介绍 01-23
- 《崩坏:星穹铁道》万敌光锥搭配攻略 01-23
- 《燕云十六声》一药千金任务攻略 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