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下载
热门教程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时间:2022-06-30 22:34:04 编辑:袖梨 来源:一聚教程网
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一味地讲解字词理解来体会诗所要表达的意境难免空洞单一,而“文包诗”是一种创新型课文,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的一个创举。它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显易懂的文章中,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诗歌的创作情境。纵观我们传统的古诗教学,无论在教材编排上,还是在教学形式上,都不免有些单调,经常按照“初读
知背景,细读明诗意,再读悟诗情”这三步曲进行教学。而看似行文简短的诗歌,传递给读者的却是丰富的意蕴,常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这些问题对于年龄小,阅读理解能力都相对有限的小
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那么“文包诗”作为苏教版独有的新体裁,该怎样进行教学呢?我执教了苏教版第四册《母亲的恩情》一课,课文围绕古诗“游子吟”展开,用细腻的语言文字生动地展现了孟郊在远行之际,母亲为他操心、送行的情景。下面我就结合《母亲的恩情》来谈谈我对“文包诗”教学的一点浅见:
一、教学设想
“授人鱼不如授人渔”,这篇课文是借唐代诗人孟郊一首诗演而成的一篇故事。故事是诗歌意境的展现,诗歌是故事的凝聚诗文交融,更让人体到母亲恩情的珍贵。我在教学前,反复揣摩,在以前的教学中,我曾经带着学生们学过文包诗的课文,只是主要是由我在讲解,学生在读中体会。让学生以后一见到这样的课文,就知道要如何去学习,成为支持我整个教学环节的原则,一定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所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教学一开始要带领学生回忆文包诗的学习方法,教师进行相应的整理,让学习步骤清晰地呈现在黑板上,为后面的合作学习打好基础。
2、 接着老师不能马上放手,而是要指导着学生在学习第一句诗中温习学习方法,先观图,再读文体会,最后读诗体会。观图要如何去观察,教会学生必须从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甚至周围的环境等去作全面地观察;读文要先找着描写图画的句子,边读边勾画,谈谈读后的体会;悟诗要找准相对应的诗句,朗读诗句再谈体会。其过程步步推进,观图后得出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读文后再得出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悟诗中再得出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情感在一步步推进中得到了升华,学生在其过程中体会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爱。
3、 然后再放手让学生小组中合作学习,互相点评,帮助,进步。
4、 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谈母亲平时怎样对我们,体会母爱。拓展时,根据课文编小诗送给母亲,表达我们的感恩。
二、教学效果
1、教师教学风格明快。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导——扶——放的教学风格明朗清晰。老师充分地发挥了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其中学会了学习方法。特别是在教师指导学生回顾文包诗的学习方法之后,并没有马上放手,而是具体地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学习方法落实到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没有让学法成为一个空架子,而是成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标准。学生由此可以以学法加深印象,并照着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再次得到强化和进步。
2、学生合作学习效果明显。学生在本节课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地体会了合作的精神。当小组有同学在观图说话后,其他成员学会了正确地评价,不再是“他口齿不清”“他声音太小”等,而是点评出该同学观察时,抓住了哪几方面,哪些方面还没有观察到,从而进行补充。在读文时,小组内采用了多形式的读,读后大谈体会,每人都充分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不足
1、学法明确,但情感未跟紧。整节课的情未升华起来,读得还不够充分。
2、由于时间原因,未让学生说一说母亲平时是怎么对我们的,就让学生根据课文编小诗,显得仓促,过渡生硬。
3、小组讨论时,有小部分孩子没有充分地发言。
4、在教学过程中,对课文中的句子还不够深挖,只拿出了个别句子来讲,其实可以再多说一些关键句,让课文的语文味更浓一些。
文包诗,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文本,也提供了探索的舞台,“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对于学生是如此,对于我们教师更是如此。让我们做一个熊熊燃烧的火把吧,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必将让课堂收获更多的美丽,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精彩,也必将让我们自己飞得更高,走得更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多看书,争取在教学上取得更大的进步!